目前分類:圖書資訊學研究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倫理,是一種社會規範,為人群行為應當遵循的要求,強調的是行為在群體間產生的結果。而道德,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以使個人的的德性予以提升或轉化,強調的是個體行為的理由和動機。倫理偏重於外在的行為規範,道德偏重內在的自我期許。專業倫理指的是應用對象限定某一專業領域的人員或問題,網路倫理發生在網路環境,電腦倫理發生在電腦系統環境。而資訊倫理涵蓋了一切與資訊科技發展相關的倫理問題。

Mason1986年提出資訊時代四個主要的倫理議題PAPA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資訊服務是機構或系統將搜集到的資訊經過加工、處理後利用各種手段和方式為社會或本機構內部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資訊需求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而圖書館資訊服務是圖書館、user、資訊三方交互溝通的過程。是圖書館根據user的需求,採用多種形式提供資訊服務的過程,是以資訊為內容的服務活動。資訊服務有明顯的二次性,提供的內容多是經過選擇加工或分析研究的有益資訊。資訊服務的本質應該是對user的資訊需求提供有幫助及有益的服務。

資訊服務的功能是提供資料的蒐集與應用的協助(發揮最小努力原則),圖書館傳統的資訊服務以印刷型資料居多,但現在資訊科技發達,虛擬館藏日益增多,以印刷資料為主的資訊服務已無法滿足讀者對知識的需求。圖書館員作為資訊服務與user之間的仲介者,必須具有能充分提供符合user資訊需求的資訊服務,而每位user資訊尋求行為模式有所差異,圖書館館員是否能提供差異化的資訊服務就變得相當的重要,圖書館館員是圖書館重要的資產,但每位館員的認知結構不同,故圖書館必須進行內外部的知識管理,有效組織圖書館館員的知識,提供具有品質的資訊服務。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訊素養名詞隨著時代的演進,有不同的演譯,從電腦到網際網路開始出現,從資訊素養、電腦素養、媒體素養、網路素養至數位素養,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而改變,但至現在資訊素養的意涵被定義為有效利用資訊的能力。而素養是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的溝通所需要的能力,是個人與人群溝通、互動的能力及個人與社會溝通、互動的能力。普遍的看法認為「素養」是個具變化性的概念,隨著時空的轉變、社會的演變而改變。從圖書館的角度來看,使用者資訊素養的養成是圖書館的使命,故圖書館一直走在資訊科技的先端,不斷為使用者挖掘新科技、新資訊並進而介紹所穫給使用者。Fatzer1987提出,他認為「圖書館素養」有四個階段:

1.Pre-library literacy:圖書館素養文盲,沒有協助下無法找到書。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位學習或e-learning,隨著不同的時代發展階段,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較早的解釋有【電子學習】【電子媒體學習】【技術導向學習】,指透過電腦和網路設備等電子媒介學習各種知識或技能。由WRHAMBERCHT+CO公司定義:數位學習包含的範圍廣泛,並有一套完整的應用和過程,例如網路導向學習、電腦導向學習、虛擬教室、數位合作等、透過網際網路、內外部區域/廣域網路、錄影、錄音帶、衛星廣播、互動電視、唯讀光碟等,獲取多樣的學習內容。英國將【數位學習】定義為【利用資訊傳播科技(ICT),協助學習活動】將數位學習定位為【彈性學習】,利用資訊傳播科技學習,可與傳統面授學習交互使用,使學習者的時間、地點、和學習方式更有彈性。

數位學習的優點有: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傳播(Scholoarly Communication)是指學者經由正式(Formal)和非正式(Informal)的資訊管道,傳遞或分享學術研究成果的過程。正式管道係指採用公開且永久的方式,如透過圖書;非正式管道指的是研究人員直接或間接的人際傳播。學術傳播系統是研究參與者交流互動的體系,彼此互相影響,進行知識的傳播,功能為:揭示(Disclosure)、刺激(Stimulation)、回饋(Feedback)、酬報(Reward)

Claude ShannonWarren Weaver:提出的傳播模式,成為傳播研究的典範。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指在自然中,熵(Entropy)一直在增加。在物理科學中,熵和亂度(Chaos)的測量有關。Shannon將熵的觀念應用於傳播的理論,係指在一個社會情境中發生不確定的狀況。資訊的作用,即在降低熵,亦即降低不確定。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聽了比倫和育群的資訊組織報告,想起大學時,我們班同學常說自己是白老鼠實驗班,圖書資訊學門因科技電腦技術的突飛進,產生內容大變革,兒我大一就開始上資訊組織,只知000-999,中國圖書分類法老師說自己看就ok啦!所以我的資訊組織真是先天不良,大一暑假進入竹東鎮立圖書館工讀,第一次接觸到活生生的卡片目錄,還用手寫,終於知道八大項是什麼了,接著一直到大四那年才修了分類編目問題探討,稍微又對資訊組織了解多一點點,但畢業後工作一直於讀者服務方面,對資訊組織只有越來越陌生的感覺,慘了後天失調,但在從事讀者服務工作,反而能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探究一些問題。

Taylor指出資訊組織有六大功能:1.辨別資訊物件的存在2.辨識資訊物件的內容3.系統化存藏4.編製標準化目錄或清單5.檢索功能6.定位功能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裡學的概念,起源於科學社群中有關獎勵機制的諷喻,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Robert King Merton首倡。Merton根據Harriet Zuckerman訪問某些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報告,以及其他科學家的日記、信件、筆記、論文和自傳,於1968年在Science雜誌中論述科學的獎勵與傳播系統。其觀點指出,愈早得到認同的科學家,其日後成就愈大。在論文共同作者中,較有名氣的作者會得到較大的功勞,其研究成果更為人重視及引用,得到的經費就愈多,這也就是「成功培育成功」的現象,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此現象正引證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段話,因此稱「馬太效應」。根據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13章第12節和第25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使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拿走」,此段經文亦出現在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馬加福音中,引起此名詞原創之爭議。

社會理論中有一結構功能論,主張『結構是關係,組織,身份或是任一事物。而人,無論個人或團體,也可能是種結構。關係使人有行動,行動達到一個對象上,對象因而產生變化,此行動與行動結果就是作用。關係是結構,作用是功能。』其馬太效應的假說為「如果2個科學家在不同文章發表同樣的的構想,大部分的功勞歸諸較為出名的科學家。」在科學獎勵機制中是不公平的,對科學傳播而言增加了論文可見度。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iki,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裡wiki指的是一種可在網路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是由「Wiki之父」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於1995年所創。wiki包含一套能簡易創造、改變HTML網頁的系統,再加上一套紀錄以及編目所有改變的系統,以提供還原改變的功能。使用wiki系統的網站稱為wiki網站,wiki網站容許任何造訪網站的人能快速輕易的加入、刪除、編輯所有的內容,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同時Wiki系統支持社群的協作式寫作,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特點。「維基」一詞是中文維基百科人特別為維基百科而創的,屬於維基媒體的專用術語。大部分wiki都提供標題的搜尋。wiki設計的理念往往較傾向「要修正錯誤很容易」,因此wiki是高度開放並提供方法來驗證近來頁面的更動是否正當。幾乎每個wiki最主要的方法都是提供「最近更改」頁面。這個頁面還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功能:只顯示大變動,只顯示哪段時間內的變動,提供某一個版本的頁面,提供比較功能等等。

首頁有首頁、社群、新聞動態、最近更改、特色條目、隨機條目及上傳自由版權圖像這幾個功能選項,點選首頁後有人物、人文、歷史、社科、社會、地理、自然、科學、科技及其他大類,中間內容穿插特色條目 新聞動態 優良條目 每周圖片 你知道嗎? 歷史上的今天 季節話題、關注主題,底下尚有分類檢索,用明成皇后檢索,會出現依相關度排列的條目,感覺經過詳細的分類整合。社群頁面點選後有社群合作、社區討論、活躍的任務、意見交流、新人首頁及反思等,感覺維基人分工合作、貢獻知識的努力,及維持維基所需的原則要非常清楚。新聞動態則會列出昨天的大事紀,也可選擇其他日期的新聞事件,但今天的新聞更新可能就得等晚上或隔天才看得到,這點就無法跟大的入口網站相比擬了。最近更改則會秀出最近更新的條目,讓大家能追蹤條目的變化。我比較喜歡的是特色條目的部分,充分顯示維基的特色,保持公正客觀的角度,提升條目的質量,我個人認為這是維基百科的宗旨呈現最完美的地方。

我想使用過wiki百科後,它的確能達到人類知識共享的目的,也促使我將wiki百科列為個人資訊尋求時造訪的網站之一;但由於參與人數太過龐大,知識來源亦多元,如何維持條目的正確性及整個體系的運作,需耗費相當大的心力,另外繁體轉換的功能尚無法完成解決。不過我很佩服wiki的理念「修正錯誤是很容易的」。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brary Hi Tech是由Emerald出版,從1983年開始出版,被ISI公司的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收錄,曾獲得ALA美國圖書館學會雜類的獎項,以下從幾個方面來介紹這本專業期刊:
Library Hi Tech將探討重點集中在電腦及科技對圖書館方面的影響,而國際間對科技的範圍及定義非常的廣泛,所以這本國際性的期刊主要在深入探討圖書館的新興技術、優勢及缺點還有繼續教育及圖書館面向的議題。透過詳細的文章、案例研究及學術性的文獻評論,這本期刊提供給你更大的討論空間,關於新興科技及圖書館員及讀者使用的工具,它總是扮演新演變趨勢的先鋒,經常刊登最新的題材。其內容包括圖書館整合系統、網路、自動化系統、電子出版書圖書館建築與技術、電子出版等。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赫伯特‧懷特教授(Herber  S. While,1927-)在1987年被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ASIS)第五十屆年會列為資訊科學的先趨,褒獎的理由是他在資訊科學界的領導地位及在專業有許多貢獻。

徐 夢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